針灸指圧自然堂のロゴ

開設28周年、安心と信頼の鍼灸院
世田谷区祖師谷大蔵下車 徒歩2分

循経考穴編(1/2)

手太陰肺

肺者。相傅之官。治節出焉。膻中者。臣使之官。喜樂出焉。肺六葉両耳。四垂如蓋。附於脊之第三椎。中有二十四空。分布諸藏之氣。爲諸藏之華蓋。
肺者。氣之本。魄之處也。其華在毛。其充在皮。其主在心。爲陽中之太陰。通於秋氣。
肺氣通於鼻。鼻和則知香臭矣。肺氣絶。則皮毛焦。肺氣行於皮毛。氣弗榮。則皮毛焦。皮毛焦。則津液去。皮節傷。則皮枯毛折。毛折者。則毛先死。丙日篤。丁日死。

手太陰之經

是經多氣少血。平旦寅時。氣血注此。受足厥陰之交。從胸走手。左右共二十二穴。手太陰之脉。起於中焦。下絡大腸。還循胃口。上膈属肺。(黄帝針經、靈樞經皆云。肺手太陰之脉。甲乙經同。惟焦作膲。)
起。發也。三十一難曰。中焦者。在胃中脘。當臍上四寸之分。絡。繞也。兜絡之也。猶今人結線爲絡而兜物也。大腸註見本經。還。復也。循。巡也。又依也。相次而行也。胃口者。胃上下口。修明堂訣式云。胃上口在臍上五寸。上脘穴之分。下口在臍上二寸。下脘穴之分也。膈者。隔也。内外二景圖云。凡人心下有隔膜。前齊鳩尾。後齊十一椎。周圍與脊脇相著。遮隔濁氣。不使上薫心肺也。屬。會也。肺註見本藏。言此手太陰之經。受足厥陰之交。起於中焦。以中焦者。胃也。穀氣入胃。化其精微。上注於肺。由之循任脈之外。足少陰經裏。以次下行。當臍上一寸。水分穴之分。而絡繞於大腸。以肺與大腸爲表裏也。迺復轉循本經之外。迤邐上膈。而屬會於肺。榮氣有所歸於本蔵也。
從肺系横出腋下。下循臑内。行少陰心主之前。下肘中。
肺系。喉嚨也。喉以候氣。下接於肺。四十二難曰。喉嚨廣二寸。長一尺二寸。總録骨度統論曰。喉嚨以下。爲肺系骨者。累累然共十二。又云。頭天蓋骨下爲肺系之本。通明形氣篇曰。肩下脇上際爲脇。臑。臂腹也。要旨論曰。膊下對腋處爲臑。肩肘之間也。少陰。手少陰心也。心主。手厥陰心包絡也。肘。臂節也。要旨論曰。臑盡處爲肘。前已會屬於肺。而此迺自本藏
循肺系出而横行。循胸第四行之中府。
穴在雲門下一寸。乳上三肋間。動脉應手陷中。廣註云。正當華蓋旁開六寸。肺之募也。(募。結募也。言爲經氣之所聚。)足太陰脾脉之所會。刺入一分。沿皮向外一寸五分。留五呼。灸五壯。主肺系急。肩背痛。胸満噎寒。喉痺癭瘤。亦治婦人吹乳甚驗。皆宜瀉之。
雲門。
穴在巨骨下。挟氣戸(穴屬足陽明。在旋機平開四寸。)旁開二寸陷中。動脉應手。舉臂取之。廣注云。巨骨直下。正當旋機(穴屬任脉。在天突下一寸。膻中上五寸八分。)旁開六寸。銅人。針三分。灸五壯。素註。針七分。一法。針一分。沿皮向外一寸五分。主煩満嘔逆。胸脇徹背痛。宜瀉之。
以出腋下。下循臑内。歴天府
穴在腋下三寸。臑内廉動脉中。以鼻取之。廣註云。宜直手合掌。眼視中指。取鼻尖点到處是。一法。與乳相平取之亦可。明堂。針四分。留七呼。主臑痛。遠視●●。及鼻衂不止。禁灸。灸令人逆氣。一云。紫白癜風。宜灸七壯。
俠白。
穴在天府下一寸。去肘五寸。廣註云。外面些動脉中。手太陰之別也。針四分。灸五壯。主心痛短氣。乾嘔煩満。紫白癜風。(肺主皮毛。癜風。皮毛疾也。故天府、俠白主之。)
行手少陰心主之前。下入肘中。抵尺澤。
穴在肘中約紋上動脉。廣註。當微偏些。筋骨罅中。曲手如弓。方可下針。手太陰肺脉所入爲合。水。肺實瀉之。不可刺深。深則肉陥。惡氣歸之。爲不伸屈。直刺五分。宜瀉不宜補。主上氣短氣。胸脹喘満。癲病痎瘧。欬嗽喉痺。肘臂攣痛。小兒驚風。
蓋手少陰自心中循臑臂至小指之中。出其端手。手心主自胸中循臑臂至中指。出其端。手太陰自中焦循臑臂。至大指之内。出其端。少陰在後。心主處中。而太陰則行乎其前也。
循臂内上骨下廉。入寸口上魚。循魚際。出大指之端。(黄帝針經、靈樞經、甲乙經皆同。)
要旨論曰。肘下爲臂。上骨者。臂之上骨也。凡人臂有兩骨。一連腕上側。廉。隅也。邊也。手掌後高骨旁。動脉爲關。關前動脉爲寸口。掌骨前肥肉際爲魚際穴。曰魚者。謂掌骨之前。大指本節之後。其肥肉隆起處。統謂之魚也。端者。杪也。前已抵尺澤。迺復自肘中而下循臂内。上骨之下廉歴
孔最
穴在腕側上七寸。(甲乙云五寸)廣註。去太淵七寸。外面些。手太陰之郄也。熱病汗不出。灸三壯卽出。主欬逆臂厥。痛難屈伸。又云。治吐血失音。咽腫頭痛。
列缺
穴在手腕側。上去腕一寸五分。以手交叉。取食指尖點到處。筋骨罅間。廣註。當以通里對手太陰絡。別走陽明。八法。通任脈。配照海爲主。銅人。刺三分。留三呼。瀉五吸。灸七壯。主偏風半身不遂。口眼喎斜。手腕無力。肘臂瞀痛。癇瘧驚悸。喉痺喘嗽。凡治偏頭風症。針頭向上一寸五分。痰飲欬嗽。臥針沿皮向下。透太淵。按靈光賦。偏正頭疼。瀉列缺。列缺本肺穴。而肺脉上不至巓。頭風似與此穴無與。諸家倶及之者。當是偏頭風或屬足陽明。實則瀉其子也。或屬手陽明。肺與大腸爲表裏也。
入寸口之經渠
穴在寸口之動脉陷中。肺脉所行爲經。金。直刺三分。留三呼。禁灸。灸傷神名。主手腕疼痛。欬嗽喘促。補之。能回六脉。
太淵(一名太泉)
穴在掌後陷中。廣註。掌後内側横紋頭陷中。肺脉所注爲兪。土。肺虚補之。經曰。肺之原。出於太淵。又曰。脉會太淵。疏曰。脉病治此。毎平旦寅時。氣血從此始。故曰。寸口者。脉之大要會。手太陰之脉動也。灸三壯。直刺二分。主胸痺逆氣。嘔噦欬嗽。臥不得息。目病翳障。別録。頭風面腫痛。牙疼。瀉之。肺氣脹滿。灸二七壯。
以上魚。循魚際。
穴在手大指本節後内側散脉陷中。廣註。約居横紋後一寸。肺脉所溜爲榮。火。針入一分。沿皮向外一寸五分。主身熱心煩。目眩頭痛。酒病惡風。虚勞洒淅。如指腫。稜針出血甚妙。禁灸。
出大指之端。至少商而終也。
穴在手大指内側。去爪甲角如似韭葉許。白肉之際。肺脉所出爲井。木。治頷腫喉閉。傷風唖聲。宜刺一分。沿皮臥針向上三分。以宣洩藏熱。或稜針出血亦妙。禁灸。唯癲癇可灸七壯。
唐成君綽忽腮頷腫大。喉閉。水粒不下。甄權爲刺少商出血。立愈。
其支者。從腕後直出次指内廉。出其端。
靈樞經脉度篇曰。支而横出者。爲絡。蓋脉之大隧爲經。交經者。爲絡也。要旨論曰。臂骨盡處爲腕。靈樞經經脉篇曰。手太陰之別。名曰列缺。起於腕上分肉間。別走陽明。本經終於出大指之端矣。此則從腕後列缺穴直行次指内廉。出其端。而交於手陽明。故手陽明起於大指次指之端也。
是動。則病肺脹滿。膨膨而喘欬。缺盆中痛。甚則交両手而瞀。此爲臂厥。是主肺所生病者。欬上氣。喘喝。煩心胸滿。臑臂内前廉痛厥。掌中熱。氣盛有餘。則肩背痛。風寒汗出中風。小便數而欠。氣虚。則肩背痛寒。少氣不足以息。溺色變。卒遺無度。盛則瀉之。虚則補之。熱則疾之。寒則留之。陷下則灸之。不盛不虚。以經取之。盛者。寸口大三倍於人迎。虚者。則寸口反小於人迎也。
是動。則病肺脹等症。謂之經變動。則有此等及其驗病。皆經脉氣所過之處。是皆本經所生之病耳。然諸病又或出於本經。或由於合經。加臑臂内前廉痛厥。掌中熱。是脉行手少陰心主之前也。小便數而欠。及溺色變。母病及腎也。氣虚。則肩背寒。絡行手陽明也。諸病如此者。盛冊則宜瀉之。虚則宜補之。熱則瀉之。疾去其針。寒則補之。久留其針。脉陥下者。則用艾以灸之。若不盛不虚。則止於本經取之。不必求手陽明也。所謂盛者。寸口較人迎之脉三倍而躁。則肺經爲實。如終始篇。瀉手太陰肺。補手陽明大腸是也。虚者。寸口較人迎之脉三倍而小。則肺經爲虚。補手太陰肺。瀉手陽明大腸是也。

手陽明大腸

大腸者。傳道之官。變化出焉。長二丈一寸。廣四寸。當臍右迴十六曲。
五藏各有所腑。皆相近。而心肺獨去大小腸遠者。何也。經曰。心榮肺衛。通行陽氣。故居在上。大小腸傳陰氣而下。故居在下。所以相去而遠也。

手陽明之經

是經氣血倶多。卯時氣血注此。受手太陰之交。從手走頭。左右共四十穴。
手陽明之脉。起於大指次指之端。循指上廉。出合谷料両骨之間。入両筋之間。

大指次指。謂手大指之次指。即食指也。凡經脉之道。陰脉行手足之裏。陽脉行手足之表。此經受手太陰之交。起於大指次指之端商陽穴。
穴在手食指内側。去爪角如韭葉許。手陽明脉所出爲井。金。灸三壯。刺一分。沿皮向外三分。主胸滿喘欬。耳聾頷腫。歯痛痎瘧。熱病汗不出。指麻木。目青盲。灸三壯。左取右。右取左。
由此而行於陽之分。循指之上廉。歴二間(一名間谷)
穴在食指本節前内側。横紋尖陷中。手陽明脉所溜爲榮。火。大腸實則瀉之。刺三分。灸三壯。沿皮向後三分。治目昏。先補後瀉。又治牙疼頷腫。鼽衄。
三間。(一名少谷)
穴在食指本節後内側。廣註。約去二分許陷中。手陽明脉所注爲兪。木。針三分。留三呼。灸三壯。刺入一分。沿皮向後三分。治喉痺咽中如梗。下歯痛。嗜臥。手指手背腫痛。東垣曰。氣擾于臂。先取之血脉。後深取手陽明之榮兪二間、三間。
以出合谷(一名虎口)
穴在手虎口岐骨間陷中。廣註。宜並二指。取紋盡高肉上。須揑拳下針。手陽明脉所過爲原。虚實皆抜之。直刺一寸。可灸五壯。妊婦不可針。針則宜瀉不宜補。補即堕胎。難産宜先補之。次瀉三陰交。(據此理而反之。若補三陰交而瀉合谷。又可以安胎矣。)傷寒無汗。補合谷瀉復溜即汗。汗多。補復溜瀉合谷即止。凡一切頭面諸症。及中風不語。口眼喎斜。指攣臂痛。狂邪癲厥。頭風目疾。歯齲鼻鼽衂。風瘡痂疥。小兒單蛾。無不治之。
両骨之間。復上陽谿。(一名中魁)
穴在腕側上両筋陷中。廣註。虎口後腕側上両筋罅間。與太淵相並。直對食指本節。骨尖有動脉。手陽明脉所行爲經。火。針三分。留七呼。灸三壯。治手腕疼腫。宜瀉之。無力。宜補之。又主五指拘攣。腕疼徹肘。驚狂嘔沫。厥逆頭痛。目赤目翳。
両筋之間。
循臂上廉。入肘外廉。循臑外前廉。上肩。
自陽谿而上。循臂上廉之偏歴
穴在腕側後三寸。廣註。陽谿斜上。一法。列缺後一寸五分。手陽明絡。別走太陰。刺三分。留七呼。灸三壯。一法。刺入一分。沿皮向外一寸。耑主小便不利。腸鳴浮腫。水鼓等症。又治肩膊肘腕痠疼。目視●●。實則齲聾鼽衂。瀉之。虚則膈痺身寒。補之。
温溜(一名逆注 一名地頭)
穴在腕後五寸。明堂云。腕後五寸六寸間。又云。大士五寸。小士六寸。一法。偏歴後二寸。手陽明郄也。刺三分。灸七壯。主腸鳴腹痛。傷寒噦逆。癲癇狂邪。頭痛面腫。喉痺。
下廉
穴在輔骨下。去上廉一寸。鋭肉外斜縫中。廣註。曲池前来四寸。屈肘取之。若直取合五寸。刺三分。留三呼。灸七壯。肘輔骨腫疼。瀉之。□□之。肘臂腫疼。発熱無時。名曰髓乾。蓋大腸主津液。若液乾。則肘臂痛而発熱。此穴主之。又治脳風眩暈。腹痛如刺。狂言狂走。
上廉
穴在三里下一寸。廣註。曲池下一寸。屈肘取之。若直取合四寸。其分獨抵陽明之會。銅人。斜針五分。灸五壯。主肩膊痠疼髓冷。脳風頭痛。腸鳴氣走注。
三里。
穴在曲池下二寸。廣註。屈肘取。若直取合三寸。按之肉起。兌肉之端是。沿骨直針一寸。灸五壯。主臂膊疼痛。冷風麻痺。亦主霍亂瘰癧。口僻頷腫。
入肘外廉之曲池。
穴在肘外輔骨間。屈肘曲骨之中。以手拱胸取之。廣註。在肘近輔骨中。以手拱胸曲肘取。約紋尖盡是。下對少海穴。手陽明脉所入爲合。土。直刺一寸。得氣。先瀉後補。灸五壯。明堂云。日灸七壯。停數日更灸。可止二百壯。主半身不遂。手肘拘攣。或筋緩不收。臂細無力。或肘臂腫痛。及諸風疹癩。傷寒餘熱不盡。皮膚乾燥。婦人經脉不通。
循臑外前廉。歴肘髎。
穴在肘大骨外廉陷中。廣註。肘大骨外廉。就骨略上一二分陷中。一法。曲池外一寸罅中。銅人。灸三壯。刺五分。一云。可針寸半。灸七壯。主肘節骨痛。拘攣麻木。不得屈伸。又主風勞嗜臥。 按肘髎當在曲池斜外些。若五里又向裏矣。
五里
穴在肘上三寸。向裏大脉中央。廣註。當在肘髎斜上二寸五分。以手拱胸取之。銅人。禁針。灸七壯。主一切風濕腫滞。臂膊疼痛不擧。亦治欬嗽吐血。瘰癧。心下脹滿。
臂臑
穴在肘上七寸。●肉端。廣註。合居肩顒下一寸。●端斜縫両筋骨罅間。擧臂平肩有凹。不得努力。努即穴閉。手陽明絡。手足太陽、陽維之會。銅人。灸三壯。針三分。明堂。宜灸不宜針。針不得過三五分。灸可日七壯。積止二百壯。主肩端紅腫。臂痛不擧。頸項拘攣。瘰癧。 按臂臑較五里又向外。當從肩髃両筋間取之。
絡臑會。(穴属手少陽。在肩前廉。去肩頭三寸。手少陽、陽維之會。)上肩。至肩顒(一名尚骨。一名偏骨。)穴也。
穴在肩端両骨間宛宛中。擧臂有空。廣註。膊骨端上両骨罅間。擧臂平肩陷中。(一云當微前些)下直對曲肘縫尖。須擱臂縦手。或轉手挿腰。緩緩下針。手陽明、陽蹻之會。銅人。灸七壯止二七壯。不宜多。多恐臂細。若風病。筋骨無力。久不瘥。灸不畏細。明堂針八分。留三呼。瀉後吸。灸不及針。七壯止二七壯。素註。針一寸。留六呼。灸五壯。主諸風癱瘓。手不能向頭。頭不得回顧。若肩膊腫疼。瀉之。冷風痛痺。先瀉後補。 唐魯州刺史厙集狄嶔風痺。不能挽弓。甄權爲刺肩顒。進針即射。
出髃骨之前廉。上出柱骨之會上。
肩端両骨間。爲髃骨。肩胛上際會處。爲天柱骨。出髃骨前廉。循巨骨。
穴在肩端上両叉骨罅間。廣註。約肩顒上一寸許。手陽明、陽蹻之會。銅人。灸五壯。直刺一寸五分。明堂。灸三壯至七壯。素註。禁針。針則宜瀉不宜補。治症與肩顒同。又主驚癇。破心胸有瘀血。肩臂不得屈伸。
上出柱骨之會上。會於大椎。(穴属督脉。在背部中行第一椎上。手足三陽之會。)
下入缺盆。絡肺下膈属大腸。
要旨論曰。胸両旁高處爲膺。膺上横骨爲巨骨。巨骨上爲缺盆。自大椎而下入缺盆。(穴属足陽明。在肩下横骨上陷中。)循足陽明經脉之外。絡繞肺藏。下膈。會属於大腸募天樞(穴属足陽明。在臍平開二寸。手陽明募也。)之分也。
其支別者。從缺盆上頸貫頬。入下齒縫中。(靈樞經。下入齒中。甲乙經。從缺盆直而上頸貫頬。入下齒中。)
頸。頭莖也。要旨論曰。項両旁爲頸。耳以下曲處爲頬。口内前小者爲齒。大者爲牙。此經絡肺。属會於大腸。而其支者。又自缺盆上行於頸。循天鼎
穴在缺盆上。直扶突後一寸。廣註。扶突後寸半。合人迎後三寸。一法。逕取結喉旁開四寸五分。銅人。灸三壯。針三分。明堂。灸七壯。素註。針四分。主暴瘖氣梗。喉痺嗌腫。
扶突
穴在人迎(穴属足陽明。在結喉旁開一寸五分。)後一寸五分。(凌徳行先生穴法歌中改後字爲外字。甚覚明快。)一法。逕取結喉旁開三寸。素註云。頸當曲頬下一寸。又云。氣舎後一寸五分。似非是。銅人。平針三分。素註。針四分。主欬嗽。喘急喉鳴。咽嗌不利。若刺癭腫。可横針一寸五分。
上貫於頬。入下齒縫中。
還出挟口。交人中。左之右。右之左。上挟鼻孔。
挟者。夾也。要旨論曰。唇上鼻下。爲人中。既入齒縫。復出夾両口吻。相交於水溝(一名人中。穴属督脉。在鼻下唇上正中。手足陽明之會。)之分。左脉之右。右脉之左。上挟鼻孔。循禾窌
穴在鼻孔下。水溝旁開五分。手陽明脉氣所發。銅人。針三分。禁灸。一云。可灸七壯。主鼻窒鼻衂。口不可開。
迎香。
穴在禾窌上一寸。鼻孔旁五分斜縫中。手足陽明之會。素註。針三分。禁灸。犯之鼻衂。一法。捻起鼻頭針向鼻三分。主鼽衂。鼻淵息肉。不聞香臭。面風癢如蟲行。並宜單瀉。口眼喎斜。可灸三壯。左取右。右取左。
而終以交於足陽明。故足陽明起於鼻也。
是動。則病齒痛。頸腫。是主津液所生病者。目黄口乾。鼽衂喉痺。肩前臑痛。大指次指痛不用。氣有餘。則當脉所過者熱腫。虚則寒慄不復。爲此諸病。盛則瀉之。虚則補之。熱則疾之。寒則留之。陷下則灸之。不盛不虚。以經取之。盛者。人迎大三倍于寸口。虚者。人迎反小於寸口也。

足陽明胃

胃者。倉廩之官。五味出焉。五味入口。藏於胃。比水穀之海。六腑之大源。主裏血而温五藏。是以五藏六腑之氣。皆出於胃。胃爲黄腸。大一尺五寸。紆曲屈伸。長二尺六寸。
食氣入胃。濁氣歸心。淫精於脉。脉氣流經。經氣歸於肺。肺朝百脉。輸精於皮毛。脉合精氣行於府。府精神明。留於四藏。氣歸於權衡以平。氣口成寸。以決死生。
飮食入胃。遊溢精氣。上輸於脾。脾氣散精。上歸於肺。通調水道。下輸膀胱。水精四布。五經並行。合於四時五藏陰陽。揆度以爲常也。東垣曰。飮食勞倦。内傷脾胃。則胃脘之陽。不能升擧。并心肺之氣。氣陥入中焦。又曰。胃中元氣盛。多食不傷。過時不飢。能食而大便溏。比胃熱善消。脾病不化也。又曰。脾胃不和。則九竅不通。

足陽明之經

是經氣血倶多。辰時氣血注此。受手陽明之交。從頭走足。左右共九十穴。
足陽明之脉。起於鼻。交頞中。旁約太陽之脉。下循鼻外。入上齒中。還出挟口環唇。下交承漿。(甲乙經同。銅人、針經無旁約太陽脉之句)
頞。鼻莖也。要旨論曰。鼻山根爲頞。此經起於鼻両旁迎香穴。由是而上。左右相交於頞中。過睛明。(穴属足太陽。在目内眥角。手足太陽、陽明、小腸五脉之會。)下循鼻外廉承泣(一名面窌)
穴在目下七分。直瞳子陷中。任脉、陽蹻、足陽明之會。禁針灸。
四白
穴在瞳子直下一寸。令正視取之。甲乙、銅人倶針三分。素註。針四分。宜向顴骨空處。不可深。深則目黒。主目痛目赤膚翳。 東垣曰。目翳自下侵上者。此陽明來也。
巨髎。
穴在鼻孔旁八分。直目瞳子。明堂云。水溝平開八分。足陽明、蹻脉之會。銅人。針三分。得氣即瀉。禁灸。主鼻窒口喎。目障目涙。努肉攀晴。面風●腫。
入上齒中。復出循地倉。
穴在挟口吻旁四分。近下如有動脉處。廣註。口角旁四分直縫中。手足陽明、蹻脉之會。銅人。針三分。明堂同。得氣即瀉。主口眼喎斜。病左取右。右取左。宜頻頻刺焫。以盡風氣。針一分。沿皮向上透頬車。灸可二七壯。炷如菉荳。不宜大。大則轉喎。則灸承漿二七壯。亦主水漿漏落。眼瞤。昏夜無見。
挟兩口吻環繞唇下。左右相交於承漿(穴属任脉。在唇下宛宛中。足陽明、督、任之會。)之分也。
去循頤頬車。上耳前。過客主人。循髪際。至額顱。
要旨論曰。腮下爲頷。頷中爲頤。顖前爲髪際。髪際前爲額顱。自承漿却循頤後下廉。出大迎。
穴在曲頷前一寸三分。骨陷間動脉。廣註。其脉甚動。與人迎同。一法。以口下當兩肩。穴居腮頤骨間。合耳下一寸五分。銅人。針三分。留七呼。灸三壯。一法。沿皮向上透頬車。禁灸。主腮頬紅腫疼痛。瀉之。一云。足陽明脉氣所發。宜補不宜瀉。
循頬車。
穴在耳前曲頬端陷中。廣註。耳下八分。曲頬端微前陷中。側臥開口有空。銅人。針四分。得氣即瀉。明堂。灸三壯。素註。針三分。凌氏。刺一分。沿皮向下透地倉。牙疼瀉之。可灸二七壯。炷如鼠糞。又主牙關不開。口噤失音。腮頬腫。頸項疼。
上耳前。歴下關。
穴在客主人下。耳前動脉下廉。合口有空。開則穴閉。廣註。宜側臥取之。足陽明、少陽之會。素註。針三分。留七呼。灸三壯。銅人。針四分。得氣即瀉。禁灸。取耳鳴齒痛。耳有膿汁。口眼喎斜。牙關脱臼。
過客主人。(穴属足少陽。在耳前起骨上廉。開口有空。動脉中。手足少陽。陽明之會。)循髪際。行懸釐(亦属足少陽。穴在曲周上。顳顬下廉。手足少陽、陽明之會。)頷厭(亦属足少陽。穴在曲周下。顳顬上廉。手足陽明、陽明之會。)之分。經頭維
穴在額角入髪際。本神旁一寸五分。廣註。是神庭旁四寸五分也。合居頭角髪盡處。足少陽、陽明之會。銅人。針三分。素註。針五分。禁灸。一法。刺一分。沿皮向後三分。主頭痛如破。目痛如脱。微風目瞤。液風目涙。
會於額顱之神庭。(穴属督脉。在鼻柱直上。入髪際五分。足太陽、督脉之會。)
其支別者。從大迎前下人迎。循喉嚨。入缺盆。下膈。属胃絡脾。(靈樞經、甲乙經皆云。其支者。)
喉嚨。見手太陰。缺盆。見手陽明。上已循至額顱。其又支而行者。從大迎(本經穴見前)前下人迎。(一名五會)
穴在頸大脉動間。挟結喉旁一寸五分。足陽明脉氣所發。爲足少陽、陽明之會。滑氏曰。古以挟結喉兩旁爲人迎、氣口。以候五藏之氣。至晉王叔和直以左右爲人迎、氣口。銅人。禁針。明堂。針四分。素註同。不可過深。禁灸。主霍亂喘滿。喉痛頸腫。瘰癧。
循喉嚨歴水突(一名水門)
穴在頸大節前。直人迎下。氣舎上。銅人。針三分。素註同。主欬逆咽痛。短氣喘息。
氣舎
穴在頸直人迎下。挟天突陷中。廣註。天突旁開一寸五分。銅人。刺三分。灸三壯。素註。五壮。主欬逆哽噎。喉痺癭瘤。
入缺盆(一名天蓋)
穴在肩下横骨陷中。廣註。合居肩下之前。銅人。針三分。灸三壯。素註。刺三分。留七呼。至太深。令人逆息。素問云。刺缺盆中内陷氣泄。令人喘欬。主欬喘癭瘤。項強咽腫。胸中熱。缺盆中痛。
行足少陰兪府(穴在巨骨下。璇璣旁開二寸。)之外下膈。會属於上脘(穴属任脉。在蔽骨下三寸。手太陽、陽明、任脉之會。)中脘。(亦属任脉。在臍上四寸。手太陽、少陽、足陽明、任脈之會。)以絡繞於脾也。
其直行者。從缺盆下乳内廉。下挟臍。入氣街中。(靈樞經、甲乙經皆云。其直者。街作衝。)
前支者。已属胃絡脾。而其直行者。又自缺盆而下。下乳内廉。循氣戸
穴在巨骨下。兪府兩旁各開二寸陷中。仰而取之。廣註。去中膺各四寸。(與璇璣平)銅人。刺三分。灸五壯。素註。針四分。一法。刺入一分。沿皮向外一寸五分。灸可二七壯。主哮喘欬逆。胸膺痛。脇支滿。吐血等症。
庫房
穴在氣戸下一寸。仰而取之。廣註。去中行各四寸。當與華蓋平。銅人。灸五壯。刺三分。素註。針四分。一法。針一分。沿皮向外一寸五分。灸七壯。主胸脇脹滿。欬逆上氣。及肺寒喘嗽痰唾。若傷寒結胸。嘔吐膿血。宜單瀉之。
屋翳
穴在庫房下一寸六分陷中。仰而取之。廣註。去中行各四寸。與紫宮平。銅人。針三分。灸五壯。素註。針四分。一法。刺入一分。沿皮向外一寸五分。灸七壯。主氣逆噎塞。乳中疼痛。及痰沫膿血。淫濼瘈瘲。
膺窓
穴在屋翳下一寸六分陷中。廣註。去中行各四寸。與玉堂平。銅人。針四分。灸五壯。素註同。一法。刺入一分。沿皮向外一寸五分。可灸二七壯。主胸膈滿痛。乳癰哮喘。
乳中
穴在當乳頭中。足陽明脉氣所發。千金云。極微細針刺一分。微刺三分。禁灸。素註。禁不可刺灸。犯生腫蝕瘡。瘡中有膿血清汁者可治。若瘜肉如蝕瘡者死。經云。刺乳上。中乳房爲腫根蝕是也。
丹渓曰。乳房陽明胃脉所經。乳頭厥陰肝經所属。乳子之母。不知調養。忿怒所逆。欝悶所遏。厚味所釀。以致厥陰之氣不行。竅不得出。陽明之血沸騰。熱甚化膿。亦有所乳之子。膈有滞痰。口氣焮熱。含乳而睡。熱氣薫吹。
遂生結核。初起便須忍痛。揉令消軟。吮令汁透。自可平愈。失比不治。必成癰癤。若加以艾火兩三壯。其効尤捷。粗工輕用刀針。卒惹拙疾也。若夫不得夫與舅姑。憂怒抑鬱。脾氣消沮。肝氣横逆。遂成結核。不通不癢。十數年後。潰爲瘡陷。名曰乳岩。以瘡形凹嵌。有如岩穴也。不可治矣。若能于始生之際。消息病根。使心清神安。任醫治理。蔗有可安。 又李氏曰。婦人之乳。男子之腎。皆性命根也。
乳根
穴在乳中下一寸六分陷中。廣註。去中行各四寸。與中庭平。仰而取之。銅人。灸五壯。針三分。素註。針四分。灸五壯。一法。刺入一分。沿皮向外一寸五分。主乳癰乳癧。欬逆氣促。久嗽不止。
不容
穴在幽門旁一寸五分。素註。去任脉各三寸。下至滑肉門同。廣註。與巨闕平。直四肋間。銅人。灸五壯。明堂。灸三壯。刺五分。素註。刺八分。灸五壯。主腹滿。胸脇積氣膨張。膺背相引而痛。吐嘔喘嗽。痃癖。
承滿
穴在不容下一寸。廣註。與上脘平。凌氏。自此至滑肉門。中開皆止二寸。與天樞以下諸穴同。銅人。刺三分。灸五壯。素註同。明堂。灸三壯。主腸鳴腹脹。喘逆。食不下。吐血。
梁門
穴在承滿下一寸。廣註。與中脘平。銅人。針八分。灸五壯。素註。灸五壯。針三分。一云。平針一寸五分。灸可五七壯。主脇下積氣。飮食不思。痰飲心痛。大腸滑泄。腎氣冲心。
關門
穴在梁門下一寸。廣註。與建里平。銅人。刺八分。灸五壯。素註同。一云。可平針一寸五分。灸三七壯。主胸腹脹滿。腸鳴切痛。泄利不欲食。腹中走氣。繞臍急痛。
太乙
穴在關門下一寸。廣註。與下脘平。銅人。灸五壯。針八分。素註同。一法。針可一寸五分。主癲狂妄亂。煩心吐舌。
滑肉門
穴在太乙下一寸。廣註。與水分平。銅人。針八分。灸五壯。素註同。一法。針一寸五分。灸三七壯。主癲狂嘔逆。重舌吐舌。
天樞(一名長谿 一名穀門)
穴在挟臍旁二寸。肓兪旁一寸。大腸之募。銅人。灸百壯。針五分。留十呼。千金云。魂魄之舎。不可針。素註。針五分。留七呼。一法。可直針一寸五分。灸五七壯。主久積冷氣。繞臍築痛。脾泄不止。久食不化。霍亂水腫。疝氣奔豚。一切下元虚冷。婦人月事不調。帶漏癥瘕。一云。若痢後手攣。針頭向上瀉之。足攣。針頭向下瀉之。更丁委中出血。 經曰。天樞之上。
天氣主之。天樞之下。地氣主之。氣交之分。人氣從之。天樞正當天地交合之際。其爲分清理濁之司可知冶矣。
外陵
穴在天樞下一寸。廣註。陰交旁開二寸。銅人。灸五壯。針三分。素註。針八分。灸五壯。一法。直針二寸五分。灸三七壯。主腰痛心懸。下引臍痛。腹脹如鼓。氣不得息。
大巨
穴在外陵下一寸。廣註。與石門平開二寸。銅人。針五分。灸五壯。素註。針八分。一法。直針二寸五分。可灸三七壯。主小腹脹滿。腎氣冲心。
水道
穴在大巨下一寸。廣註。關元旁開二寸。銅人。素註皆云。大巨下三寸。銅人。灸五壯。針三分。一法。直針二寸五分。(素註亦云)可灸三七壯。主膀胱有寒。或下焦結熱。小腹疼痛。七疝冲心。
歸來
穴在水道下二寸。與曲骨相平。合臍下五寸。銅人。灸五壯。針五分。素註。針八分。一法。直刺二寸五分。可灸三七壯。主奔豚七疝。卵上入腹。痛引陰筋。婦人穴藏虚冷。
諸穴而入氣街(一名気衝)中也。
穴在歸來下。鼠鼷上一寸。動脉應手宛宛中。廣註。横骨兩端動脉宛宛中。合臍下六寸。別録云八寸似誤。其誤當在水道之去大巨三寸耳。按歸來穴法云。在水道下二寸。與曲骨相平。而任脉尺寸。以臍中至曲骨爲五寸。則此云歸來下一寸。合臍下六寸無疑。銅人、素註雖皆古典。然千百年而下。安知不有傳訛乎。衝脈所起。胃之支絡、直絡皆會於此。銅人。灸七壯。炷如大麥。禁針。素問。刺中脉。血不出。爲腫鼠僕。明堂。針三分。留七呼。得氣即瀉。灸三壯。主奔豚疝氣。偏墜木腎。陰腫陰痿。腹滿不得正臥。逆氣冲心。腰痛不得俯仰。及婦人經漏。胎産諸疾。 東垣曰。脾胃虚弱。感濕成痿。汗大泄。妨食。三里、氣街以稜針出血。又曰。吐血多不愈。稜針於氣街出血。立愈。 脉經曰。跌陽脉浮而遲。浮則爲風、爲虚。遲則爲寒疝。是疝病亦當取之陽明。氣街、歸來皆主疝疾。可見不専責厥陰也。
其支者。起胃下口。循腹裏。下至氣衝中而合。(黄帝針經。起於胃口。氣衝作氣街。靈樞經。起於胃下。衝作街。)
二景圖曰。胃下口。即小腸上口。下脘穴之分也。修明堂訣式云。胃下口謂之幽門。難經曰。太倉下口。爲幽門者是也。前支別者。以属胃絡脾。直而至於氣街。乃腹自属胃處。起胃下口支而別行。循腹裏。過足少陰肓兪穴(在臍平開)之外。本經之裏。下至氣衝中。與前之入氣衝者合。
以下至髀關。抵伏兎。下入膝臏中。下循■外廉。下足跗。入中指内間。(靈樞經。下膝臏中。下循■外廉。兔作菟。)
抵。至也。要旨論云。股外爲髀。髀前起肉爲伏兎。伏兎後交紋中爲髀關。挟膝解中爲臏。胻。脛骨也。脛骨者。腓陽前骨也。跗。足面也。比經即相合於氣衝中。乃下髀關。
穴在伏兎後交紋中。廣註。約伏兎後一寸許。素註。針六分。灸三壯。一云。平針三分。禁灸。主股髀胃痿痺麻木。寒濕脚氣。經絡筋急。不得屈伸。
抵伏兎。
穴在膝上六寸起肉上。廣註。正跪坐而取之。有肉隆起如兔伏状。故名。又法。陰市上三寸。此事難知云。癰疽死地分有九。此其一也。脉絡所會。銅人。針五分。禁灸。素註同。主腰胯痛。膝冷不得温。麻痺不仁等症。
歴陰市(一名陰鼎)
穴在膝上三寸。伏兎下。若拜而取之。兩筋陷中。明堂云。在膝上當伏兎下行三寸。垂手正面転點到處是。銅人。針三分。禁灸。素註同。一法。直針五分。可灸二七壯。主腰腿膝胻寒。乏力痿痺。不能屈伸。如兩膝麻木不仁。單瀉之。濕氣重。不能久立。先補後瀉。
梁丘。
穴在膝上二寸兩筋間。廣註。屈膝取之。在膝蓋骨上盡處陷中。(曰膝蓋骨盡處。是連膝蓋骨盡處也。若陰市、伏兎則除膝蓋骨矣。若伏兎止曰膝上六寸。)足陽明郄。銅人。針三分。素註同。明堂。針五分。一法。直刺五分。可灸二七壯。主腰股胻脚痛。冷痺不仁。如鶴膝風紅腫。單瀉之。屈伸不得。先補後瀉。
下入膝臏中。經犢鼻。
穴在膝臏中。胻骨上。骨裾罅大筋中。以其形如牛鼻。故名。素註。刺六分。灸三壯。銅人。針三分。灸同。素問云。刺犢鼻液出爲跛。主膝痛不仁。凡膝臏癰潰者。不可治。不潰者。可治。若犢鼻堅硬。勿便攻之。宜先洗以熨。微針出血。餘並不可刺。恐傷筋脉。
下循■外廉之三里
穴在膝眼下三寸。■骨外大筋内宛宛中。廣註。犢鼻下三寸。須於■骨外。容側指許。兩筋間。極重按。則跗上動脉止矣。足陽明脉所入爲合。土。素註。針一寸五分。灸三壯。銅人。灸三壯。針五分。明堂。針八分。留十呼。瀉五吸。日灸七壯止二百壯。千金灸壯更多。一法。可平針二寸五分。灸七壯。主胃氣不足。眞氣虚憊。逆氣上攻。水氣蠱毒。心腹痛脹。腸鳴胃寒。痃癖霍亂。肢滿目昏。胻股痠痛。産婦血暈。華佗。主五勞七傷。胸瘀乳癰。千金翼更主傷寒熱不已。熱病汗不出。口噼喉痺。久泄利。食不化。或消穀心煩。以及癲癇狂妄。以噫■癃遺。頭眩等症。一切中風癱瘓。寒濕脚氣。胸腹表裏上下之疾。無所不療。看虚實補瀉之也。 經曰。胃病者。腹脹。胃脘當心而痛。飮食不下。取之三里。 外臺秘要云。人年三十已後。宜灸三里。令氣上冲。可無失明之患。故云人過三旬後。針灸眼重光。
東垣曰。飮食失節。及勞役形質。陰火乗於坤土之中。致穀氣、榮氣、清氣、胃氣、元氣不得上升。以滋于六腑之陽氣。是五陽之氣。先絶於外。外者天也。下流入於坤土陰火之中。皆由喜怒悲憂恐。五賊所傷。而後胃氣不行。勞役飮食不節繼之。則元氣乃傷。當於三里穴中。推而揚之。以申元氣。又曰。氣在于腸胃者。取之足太陰、陽明。不下者。取之三里。又曰。氣逆霍亂者。取三里。氣不及止。不下復治。又曰。胃脘當心而痛。上支兩脇膈噎不通。飮食不下。取三里以補之。又曰。六淫客邪。及上熱下寒。筋骨皮肉血脉之病。錯取於胃之合者。大危。又曰。有人年少氣弱。常於足三里、氣海灸之。節次約五七十壯。以致老年熱厥頭痛。雖大寒猶喜風涼。痛愈。尚惡暖處及烟火。皆過灸之故也。
上巨虚(一名上廉)
穴在三里下三寸。擧足取之。廣註。當取兩筋骨罅間。足陽明胃與手陽明大腸合。銅人。灸三壯。針三分。甄權。以年爲壯。素註。刺三分。灸三壯。明堂亦針八分。得氣即瀉。灸七壯。一法。針二寸五分。灸可二七壯。主偏風。脛膝枯細。腿足不仁。水腫飡泄。腸鳴切痛。 脉經曰。當臍而痛。不能久立。與胃同候。主巨虚上廉。 東垣曰。脾胃虚弱。濕痿汗泄妨食。三里、氣街出血。不愈。更于上廉出血。
條口
穴在下廉上一寸。擧足取之。銅人。針五分。明堂。針八分。灸三壯。素註同。一法。針入一寸五分。可灸七壯。主足胻痛。兩足無力。
下巨虚(一名下廉)
穴在上廉下三寸。兩筋骨罅冲。當蹲地擧足取之。又法。在豊隆上三寸。足陽明胃與手太陽小腸合。銅人。針八分。灸三壯。素註。針三分。明堂。針六分。得氣即瀉。甲乙。日灸七壯。主風寒濕痺。足痿無力。小腹控引睾丸痛。飡泄膿血。驚癇癲狂。
豊隆
穴在外踝上八寸。■骨外廉陷中。廣註。外踝向前。旁解谿上去八寸。又法。于膝骨盡處。量至脚腕中。折斷當中是。合■骨外廉陷中。須仰足以手按兩筋間動脉取之。足陽明絡別走太陰。銅人。針三分。灸三壯。素註同。明堂。灸七壯。一法。平針二寸五分。灸二七壯。一云。禁灸。犯之腿腫。主哮喘氣急。一切風痰壅盛。頭痛頭眩。胸痛如刺。腹痛如割。腿膝胻足痿痺痠麻。厥逆溺難喉痺。實則癲狂好笑。瀉之。虚則足不収。補之。
解谿
穴在衝陽後一寸五分。足腕上陷者中。廣註。足大指食指直上。足腕節縫宛宛中。繫鞋帯處。正居胻跗之間。足陽明胃脉所行爲經。火。胃虚補之。銅人。灸三壯。針五分。留三呼。素註。刺五分。留五呼。一法。直刺入五分。灸二七壯。主首風目眩。頭面浮腫。面目赤。癲瘈霍亂。■股痿痺。若脚腕無力。補之。渾身生瘡。瀉之。
下足跗之衝陽(一名會原)
穴在足跗上五寸。骨間動脉。廣註。去陷谷三寸。内庭上五寸。仰足取之。動脉應手。足陽明胃脉所過爲原。胃虚實皆抜之。銅人。針三分。素註。針五分。留七呼。灸三壯。一云。禁灸。素問。刺足跗上動脉。血出不止死。主偏風。口眼喎斜。面浮足痿。上齒齲。腹堅大。不嗜食。熱病寒瘧。及久狂不愈。脚背紅腫。足緩不收。
陷谷。
穴在足大指次指間。本節後陷中。廣註。去内庭二寸。足陽明胃脉所注爲兪。木。銅人。針三分。素註。針五分。留七呼。灸三壯。主水病。面目浮腫。腸鳴腹痛。足背腫疼。 東垣曰。氣在于足。取之。先去血脉。後深取足陽明之滎兪。
入中指内間之内庭。
穴在足大指次指外間陷中。廣註。次指與三指岐縫間。足陽明胃脉所溜爲滎。水。銅人。灸三壯。針三分。留十呼。素註同。一法。直刺五分。略斜向足底。主傷寒汗不出。振寒厥逆。惡聞人聲。上齒痛。胃口疼。停痰積冷。腹脹氣喘。口喎鼻衂。亦治癮疹喉痺便血。足指背紅腫疼痛。並宜瀉之。
至厲兌而終也。
穴在足大指次指端外側。去爪甲角如韭葉。足陽明胃脉所出爲井。金。胃實瀉之。銅人。針一分。灸一壯。素註刺同。灸三壯。一法。刺一分。沿皮向後三分。主尸厥驚狂。黄疸水腫。熱病汗不出。寒瘧不嗜食。胃中積熱。胃脘疼痛。便結便血。齒齲喉痺。■外廉足跗痛。
其支者。下膝三寸而別以下入中指外間。(甲乙經。靈樞經無以字。)
前支已終於大指次指外間。此又支而別行者。自膝下三寸。循三里穴之外。以下入中指外間。與前之入内庭、厲兌者合也。
其支者。別跗上。入大指間。出其端。
此又一支也。自足跗上衝陽穴。支而別行入大指間。斜出足厥陰行間穴(在足大指次指岐縫間。動脉應手。)之外。循大指下。出其端。以交於足太陰。故足太陰脾經之脉。起於足大指之端也。
是動。則病洒洒振寒。善呻數欠。顔面黑。病至則惡人與火。聞木音。則惕然而驚。心欲動。獨閉戸塞牖而處。甚則欲上高而歌。棄衣而走。賁響腹脹。是爲骭厥。是主血所生病者。狂瘧温淫。汗出鼽衄。口喎脣胗。頚腫喉痺。大腹水腫。膝臏腫痛。循膺乳氣街股伏兔■(骭)外廉足跗上皆痛。中指不用。氣盛則身以前皆熱。其有餘於胃。則消穀善飢。溺色黄。氣不足。則身以前皆寒慄。胃中寒。則脹滿。爲此諸病。盛則寫之。虚則補之。熱則疾之。寒則留之。陷下則灸之。不盛不虚。以經取之。盛者。人迎大三倍於寸口。虚者。人迎反小於寸口也。

足太陰脾

脾胃者。倉廩之官。五味出焉。脾居脊之第十一椎。掩乎太倉。胃主裏血温五藏。而脾者。土也。孤蔵以灌四旁。爲胃行其津液者也。
脾者。倉廩之本。營之居也。其華在唇四白。其充在肌。至陰之藏。通於秋氣。 脾主治中央。常以四時長四蔵。各十八日寄治。不獨主於時也。
脾氣通於口。口和。則治五味矣。脾氣絶。則脉不營其口唇。唇者。肌肉之本也。脉不榮。則肌肉丹渓曰。脾具坤静之德。而有乾健之用。

足太陰之經

是經氣多血少。巳時氣血注此。受足陽明之交。從足走胸。左右共四十二穴。
太陰之脉。起於大指之端。循指内側白肉際。過覈骨後。上内踝前廉。(靈樞經。過腕骨後。甲乙經同。覈作核。)
要旨論云。跗内下爲覈骨。一作核骨。俗云。孤拐骨是也。足跟兩旁起骨爲踝骨。足太陰起大指之端隠白穴。
穴在足大指内側端。去爪甲角如韭葉。足太陰脾脉所出爲井。木。厥陰、太陰、少陰三陰相通。氣血相引。銅人。針三分。灸三壯。素註。針一分。留三呼。一法。刺入一分。沿皮向後三分。禁灸。婦人月事過期不止。刺之立愈。暴尸厥。不知人。刺之。脉動如故。又主腹脹喘滿。脾積疼痛。嘔吐食不下。足寒不能温。一切脾病。皆能治之。亦治小兒客忤慢驚。
受足陽明之交也。由是循大指内側白肉際之大都。
穴在足大指本節後陷中。廣註。内側骨縫間。赤白肉際。足太陰脉所溜爲滎。火。脾虚補之。銅人。針三分。灸三壯。素註。留七呼。刺法。須横入。治本節紅腫疼痛。宜彈針出血。又治厥冷。及熱病汗不出。身重骨疼。腹滿嘔逆。心胃痛。小兒客忤。
過核骨後。歴太白
穴在足内側核骨下陷中。廣註。當是足大指本節骨後。内側貼骨陷中。赤白肉際。或言内踝前核骨者非是。足太陰脉所注爲兪。土。銅人。針三分。灸三壯。素註同。一法。可横刺五分。灸七壯。主食不消。胸脇脹。嘔吐瀉利。腸鳴肚痛。氣逆霍亂。脚氣紅腫。
公孫
穴在足大指本節後一寸。廣註。去太白一寸。赤白肉際。足太陰絡。別走足陽明。八法。通衝脉。配内關爲父。銅人。針四分。灸三壯。素註同。留二十呼。一法。可横刺五分。灸七壯。踡足底相對。然後下針。主癇瘧諸疸。水腫痞積。膈脇冷氣相乗。胃脾疼痛。足心發熱。或痛難履地。實則腸中切痛。瀉之。虚則鼓脹。補之。
商丘。
穴在足内踝下。微前陷者中。廣註。内踝骨尖下。微前三分陷中。穴與足少陽丘墟相對。足太陰脉所行爲經。金。脾實瀉之。銅人。針三分。灸三壯。素註。針四分。留七呼。一法。横刺五分。可灸七壯。主腸鳴腹脹。脾積痞氣。怠惰嗜臥。陰股内廉痛。骨疽狐疝。如内踝紅腫疼痛。宜瀉之。彈針出血。兩足無力。不能動履。宜先瀉後補。
上内踝前廉之三陰交也。
穴在内踝骨尖上三寸。骨下陷中。廣註。正與足少陽絶骨相對。(即懸鍾穴)足太陰、少陰、厥陰三經之交會。故曰。三陰交也。銅人。針三分。灸三壯。素註同。一法。横刺透懸鍾。灸七壯。主黄疸水腫。堅痃偏墜。癇痴霍亂。腸鳴腹脹。小便癃遺。胃脾疼痛。脚氣痿痺。膝股内廉跗踝腫痛。瘡傷癮疹。婦人癥瘕崩漏。月事不調。犯經嬴痩。如經脉閉塞者。瀉之立通。不行者。補之則至。又治胎衣不下。胎死腹中。
宗太子出苑。逢妊婦。診之曰。女也。徐文伯曰。一男一女。太子急欲視之。文伯爲瀉三陰交。補合谷。胎應針而下。果如文伯所診。後世遂以兩穴爲孕婦禁針。然以意推之。文伯瀉三陰交。補合谷而堕胎。今不可補三陰交。瀉合谷而安胎乎。蓋三陰交爲脾腎肝三脉交會。主陰血。血當補不當瀉。合谷爲大腸之原。大腸爲肺之腑。主氣。當瀉不當補。文伯瀉三陰交。補合谷。是血衰氣旺也。今若補三陰交而瀉合谷。則血旺氣衰矣。 劉元賓曰。血衰氣旺定無娠。血旺氣衰應有體是也。
上腨内。循胻骨後。交出厥陰之前。(靈樞經。腨作踹。胻作經。)
腨。腓腸也。胻骨。見足陽明。由三陰交上腨内。循胻骨後之漏谷。(一名太陰絡)
穴在内踝上六寸。骨下陷中。足太陰絡也。銅人。針三分。禁灸。素註。留七呼。灸三壯。一法。横刺可一寸五分。灸二七壯。主腿膝冷。麻痺不仁。足踝腫痛。及木腎偏墜腹滿氣逆。
上行二寸。交出足厥陰經之前。至地機
穴在膝下五寸。廣註。膝内側輔骨下陷中。一法。陰陵下五寸。骨内大筋外。與巨虚相對。伸足取之。又法。合内踝骨尖上八寸。別斜走向前一寸。須伸足取。足太陰之郄。別走上一寸有空。銅人、素註皆針三分。灸三壯。一法。刺一寸五分。主下部之疾。無所不療。又主腰痛不可俛仰。氣脹不嗜食。男子精不足。女子血瘕如孕。按之如湯沃股内至膝。(按別走上一寸。正合經文交出厥陰之前句。)
陰陵泉。
穴在膝下内側。輔骨下陷中。伸足乃得。廣註。膝内横紋頭下。對陽陵泉約高寸許。伸足屈膝皆可取。一云。宜先取陽陵泉爲準。後取本穴。以大指按之陷中爲眞。足太陰脉所入爲合。水。銅人。針五分。素註同。留七呼。灸三壯。一法。可斜入寸半透陽陵泉。禁灸。如違腹脹。主小便不利。水腫腹滿。腰痛疝痛。遺尿氣淋。冷泄霍亂。以乃腿膝腫痛。中下部疾。無不治之。
上循膝股内前廉。入腹。屬脾絡胃。
髀内爲股。臍上下爲腹。比復自陰陵泉。上循膝股内前廉之血海(一名百蟲窠)
穴在膝臏上内廉白肉際二寸五分。廣註。以虎口按犢鼻骨。取中指點到是。銅人。刺五分。灸五壯。素註同。一法。横刺二寸五分。可灸三七壯。主渾身疥癩。腿内廉血風諸瘡。乃腎藏風瘡癢痛。女子血崩漏下。月事不調。逆氣衝心。 東垣曰。女子漏下惡血。月事不調。暴崩不止。多下水漿之物。皆由飮食不節。或勞傷形體。或中氣素虚。宜灸太陰脾經七壯。謂血海也。
箕門。
穴在魚腹上。越兩筋間。陰股内動脉中。廣註。當居血海上六寸。陰股内兩筋間動脉應手。銅人。灸三壯。素註。針三分。留六呼。一法。横刺二寸五分。禁灸。主淋遺癃閉。鼠鼷腫痛。兩股生瘡。陰嚢濕癢。
迤邐入腹。經衝門(一名慈宮)
穴在大横下五寸。廣註。當去中行四寸五分。居横骨兩端約紋動脉中。足太陰、厥陰之會。銅人。針七分。灸五壯。素註同。一法。刺五分。可灸二七壯。主腹痛氣滿。癃疝木腎。婦人乳難。妊娠衝心。
府舍。
穴在腹結下三寸。廣註。去腹中行四寸半。足厥陰、太陰、陰維之會。三脉上下入腹。絡肝脾。結心肺。從脇上至肩。爲足太陰之郄。三陰、陽明之別。銅人。灸五壯。針七分。一法。直刺一寸五分。灸三七壯。主霍亂。積聚疝瘕。循脇搶心而痛。
會中極(穴屬任脉。在臍下四寸。足三陰、任脉之會。)關元。(亦屬任脉。在臍下三寸。足三陰、任脉之會。)
穴在大横下一寸三分。廣註。去腹中行各四寸半。銅人、素註。皆針七分。灸五壯。一法。可刺一寸五分。灸二七壯。主腹寒泄利。繞臍疼。脇肋痛。腎氣衝心。
大横
穴在腹哀下三寸五分。直臍旁。廣註。與臍相平。去中行各四寸半。足太陰、陰維之會。銅人。素註皆針七分。灸五壯。一法。可刺一寸五分。灸二七壯。主大風逆氣。小腹寒疼。氣塊洞泄等症。
會下脘。(穴屬任脉。在臍上二寸。足太陰、任脈之會。)歴腹哀。
穴在日月下一寸五分。廣註。去腹中行四寸半。足太陰、陰維之會。素註。針七分。灸五壯。一法。刺一分。沿皮向外一寸五分。主腹寒痛。食不化。便結或下膿血。
過日月(穴屬足少陽。在期門旁一寸五分。直下五分。足太陽、少陽、太陰、陽維之會。)期門(穴屬足厥陰。在直兩乳第二肋端。足太陰、厥陰、陰維之會。)之分。復循本經之裏。下至中脘、下脘之際。以屬脾絡胃也。
上膈。挟咽。連舌本。散舌下。
二景圖曰。咽在喉前。所以嚥物。長一尺六寸。爲胃之系也。要旨論曰。舌根爲舌本。前已屬脾絡胃矣。比復由腹哀上膈。歴食竇。
穴在天溪下。一寸六分陷中。擧臂取之。廣註。去中行各六寸。一法。乳下一寸六分。横過一寸。與中庭平。銅人。針五分。灸五壯。素註同。一法。刺入一分。沿皮向外一寸五分。主胸脇支滿疼痛。膈間漉漉若有水聲。痰飮食積。噎膈翻胃等症。灸二七壯。甚効。
天溪
穴在胸郷下一寸六分陷中。仰而取之。廣註。去中行各六寸。一法。璇璣旁開六寸。直下五寸八分。與膻中平。銅人。針四分。灸五壯。素註同。一法。刺入一分。沿皮向外一寸五分。主膺脇疼痛上氣。婦人乳癰腫潰。
胸郷
穴在周榮下一寸六分陷中。仰而取之。廣註。去中行各六寸。一法。璇璣旁六寸。直下四寸二分。銅人。針四分。灸五壯。素註同。一法。刺入一分。沿皮向外一寸五分。可灸二七壯。主胸脇閉悶。痛引背膂。不得轉側。
周榮。
穴在中府(手太陰穴。在華蓋平開六寸。)下一寸六分陷中。仰而取之。廣註。去中行各六寸。銅人。針四分。素註同。灸五壯。一法。刺入一分。沿皮向外一寸五分。可灸七壯。主胸脇脹滿。飮食不下。欬逆上氣。唾多膿穢。
由周榮外。曲折向下至大包。
穴在淵液(穴屬足少陽。在腋下三寸宛宛中。)下三寸。廣註。當腋下六寸爲眞。居九肋之間。與巨闕相平。又云。平期門。脾之大絡也。總繞陰陽諸絡。由比灌漑流縊五藏。銅人。灸三壯。針三分。素註同。一法。禁針。可灸二七壯。主中氣不和。胸脇中痛。實則一身盡痛。瀉之。虚則百節皆縦。補之。
又自大包外。曲折向上。會中府(穴在雲門下一寸。乳上三肋間。肺之募。手足太陰之會。)上行。循人迎(穴屬足陽明。在穴喉旁一寸五分。)之裏。挟咽。連舌本。散舌下而終焉。
其支別者。復從胃別上膈。注心中。
比支由腹哀而別行。再從胃部中脘穴之外上膈。注於膻中之裏。心之分。以交於手少陰。故手少陰心經之脉。起於心中也。
是動。則病舌本強。食則嘔。胃脘痛。腹脹善噫。得後與氣。則快然如衰。身體皆重。是主脾所生病者。舌本痛。體不能動搖。食不下。煩心。心下急痛。溏瘕泄。水閉黄疸。不能臥。強立。股膝内腫厥。足大指不用。爲此諸病。盛則瀉之。虚則補之。熱則疾之。寒則留之。陷下則灸之。不盛不虚。以經取之。盛者。寸口大三倍於人迎。虚者。寸口反小於人迎也。

手少陰心

心者。君主之官。神明出焉。附著於脊之第五椎。居肺下膈上。
心者。生之本。神之處也。其華在面。其充在血脉。爲陽中之太陽。通於夏氣。心之合脉也。其榮色也。其主腎也。心氣通于舌。舌和。則知五味矣。
五藏倶等。而心肺獨在膈上者。何也。然。心者血。肺者氣。血爲榮。氣爲衞。相配上下。謂榮之衞。通行經絡。周榮於身。故令心肺在膈上也。陳氏曰。心肺能以血氣生育人身。則比身之父母也。父母之尊。理當居上。故曰。膈膜之上。中有父母。
心氣絶。則脉不通。則血不流。血不流。則色澤去。故面色黑如黎者。血先死。壬日篤。癸日死。

手少陰之經

是經血多氣少。午時氣血注此。受足太陰之交。從胸走手。左右共一十八穴。
手少陰之脉。起於心中。出屬心系。下膈。絡小腸。
修明堂訣式云。心状如蓮花未敷。在肺下膈上。附脊之第五椎。二景圖曰。心系有二。一則上與肺相通。而入肺兩大葉間。一則由肺葉而下。曲折向後。並脊膂。細絡相連。貫脊髄。與腎相通。正當七節之間。蓋五藏系皆通於心。而心通五藏系也。四十二難曰。小腸長三丈二尺。當臍右迴相叠。積十六曲。二景圖云。水穀自胃之下口。傳入小腸上口。泌別清濁。而水液入膀胱上口。滓穢入大腸上口。修明堂訣式云。大小腸會爲闌門。臍上一寸水分穴是也。手少陰經。自心中而起。會屬于心系。循任脉之外。下膈。至臍上二寸之分。而絡繞於小腸也。
其支者。從心系。上挟咽。系目。(靈樞經。上挟咽。繫目系。甲乙經。上挟咽。系目系。一本作上挟咽喉目系。)
二景圖云。咽。嚥物。喉。通氣。喉在前。咽在後。咽應天氣。爲肺之系。要旨論云。目内廉深處爲目系。前已絡小腸。此支者。復從心系横出循任脈之外。上挟咽而行至於目系也。
其直者。復從心系。却上肺。出腋下。(靈樞經。却上肺。下出腋下。甲乙經。却上肺。上出腋下。)
此直者。復從心系。上行至於肺藏之分。出循腋下。抵極泉。
穴在臂内腋下筋間。動脉入胸。廣註。在腋下毛中。銅人。針三分。灸五壯。素註同。一法。刺一分。沿皮向外一寸。可灸七壯。主脇肋疼痛。肩膊不擧。嘔煩心痛。馬刀挟癭等症。
下循臑内後廉。行太陰心主之後。下肘内廉。
自極泉下循臑内後廉。行手太陰、心主兩經之後。歴青靈。
穴在肘上三寸。伸手擧臂取之。銅人。針三分。灸七壯。一法。横針入五分。禁灸。主肩臂紅腫。腋下痛。目黄馬刀。
下肘内廉。抵少海。
穴在肘内廉大骨外。去肘端五分。廣註。合居内廉側横紋頭。屈肘向頭取之。與曲池頗相對。須插手於腰。四指向前。大指向後下針。手少陰脉所入爲合。水。銅人。針三分。灸三壯。素註。刺五分。灸五壯。甄權云。針五分。不宜灸。甲乙。針二分。不灸。資生云。數説不同。要之。非大急勿灸。主目弦齒痛。手顫肘攣。狂癇嘔沫。噫噦健忘。
循臂内後廉。抵掌後兌骨之端。入掌内廉。循小指之内。出其端。
兌。靈樞經作鋭。要旨論曰。腕下踝爲兌骨。比經前已抵少海矣。此復自少海自下循臂内後廉。歴靈道。
穴在掌後一寸五分。廣註。當去腕骨一寸五分。一法。在陽谷後一寸。子骨之下。大筋上。手少陰脉所行爲經。金。銅人。針三分。灸三壯。素註同。一法。刺入一分。沿皮向外透神門。禁灸。主心疼悲悸。瘈瘲暴瘖。目赤腫不明。手濕癢不仁。肘臂外廉疼痛。
通里。
穴在腕骨後一寸陷中。廣註。陰郄後五分。別走起骨後一寸側陷中。一法。兌骨直下一寸。子骨之内。大筋之外。又法。居神門後一寸。沿子骨内直刺下是。當與列缺相對。微前些。手少陰絡。別走小腸。銅人。針三分。灸三壯。素註同。明堂。灸七壯。一法。直刺一寸。主怔忡懊腦。熱病先不樂數日。面熱目痛。舌強指攣。肘臂臑痛。婦人經血過多。實則支滿膈腫。瀉之。虚則不能言。補之。
至掌後兌骨之端。經陰郄
穴在掌後脉中。去腕五分。廣註。當是神門斜下一寸。(按比句最有分暁。要知神門穴斜上于鋭骨。少陰之經。微曲而向外。必斜下一寸。則少陰之經。仍從内行。與太陽小腸異矣。)一法。與陽谷相並。在兌骨陽分間。陰郄在兌骨大筋下陰分間。陰郄在筋上。陽谷在筋下。銅人。針三分。灸三壯。素註同。一法。横針入五分。禁灸。一法。刺入一分。沿皮向前透腕骨。主驚悸吐衂。洒淅畏寒。骨蒸盗汗。
神門。(一名兌衝 一名中都)
穴在掌後兌骨之端陷者中。廣註。轉手骨開。方可得之。手少陰脉所注爲兪。土。心實瀉之。銅人。針三分。留七呼。灸七壯。一法。刺入一分。沿皮向後透腕骨。主痴呆癲癇。健忘忡悸。及心痛心煩。咽乾面赤。手臂寒。掌中熱。 東垣曰。胃氣下溜。五藏之氣皆亂。其爲病互相出見。氣在於心者。取之手少陰之兪神門。心包之兪大陵。回精導氣。以復其本位。 靈樞經曰。少陰無兪。心不病乎。其外經病而藏不病。故獨取其經。於掌後鋭骨之端。心者。五藏六府之大主。精神之所舎。其藏堅固。邪不能容。容邪則身死。故諸邪皆在心之包絡。包絡者。心主之脉也。
入掌内廉。至少府。
穴在手小指本節後陷中。直勞宮。廣註。居小指本節後。岐骨縫陷中。與勞宮相並。手少陰脉所溜爲滎。火。銅人。針三分。灸七壯。明堂。灸三壯。一法。針七分。主心中煩滿。掌中虚熱。舌強。嗌中有氣梗如瘜肉。恐悸。小指拘攣。不能伸屈。
循小指端之少衝
穴在小指内廉。去爪甲角如韭葉。手少陰脉所出爲井。木。心虚補之。銅人。針一分。灸三壯。明堂。灸一壯。一法。刺入一分。沿皮向後三分。禁灸。主心跳。喜怒不常。心下痞悶。宜稜針出血。餘症並與心兪同治。
或問前陰臊臭。潔古河以治比。東垣曰。前陰者。足厥陰之脉。絡循陰器出其挺。臭者。心之所主。散入五方爲五臭。入肝爲臊。此其一也。當於肝經瀉行間。是治其本。後於心經瀉少衝。是治其標。
而終。以交於手太陽。故手太陽小腸之脉。起於小指之端外側也。其交經授受。獨不假於支別者何。心爲君主之官。示尊於他藏故也。
是動。則病隘乾心痛。渇而欲飮。是爲臂厥。是主心所生病者。目黄脇痛。臑臂内後廉痛厥。掌中熱痛。爲此諸病。盛則瀉之。虚則補之。熱則疾之。寒則留之。陷下則灸之。不盛不虚。以經取之。盛者。寸口大再倍於人迎。虚者。反小於人迎也。

手太陽小腸

小腸者。受盛之官。化物出焉。長三丈二尺。當臍右迴叠。積十六曲。
胃之下口。小腸上口也。在臍上二寸。水穀於是入焉。大腸上口。小腸下口也。至是而泌別清濁。水液入膀胱。滓穢入大腸。

手太陽之經

是經少氣多血。未時氣血注此。受手少陰之交。從手走頭。左右共三十八穴。
手太陽之脉。起於小指之端。循手外側上腕。出踝中。
要旨論云。臂骨盡處爲腕。腕下兌骨爲踝。本經起於手小指端少澤穴。(一名少吉)
穴在手小指外側端。去爪甲角下一部陷中。手太陽脉所出爲井。金。銅人。刺一分。灸一壯。留三呼。素註同。一法。刺一分。沿皮向後三分。主瘧疾寒熱。汗不出。舌強喉痺。心煩頭疼。目翳項急。若婦人乳癰腫痛。補之。使吐痰或暈。即効。乳汁不通。先補後瀉。又治胸膈痛悶。及鼻衂。灸之立愈。
由是循手外側之前谷。
穴在手小指外側本節前陷中。手太陽脉所溜爲滎。水。銅人。針一分。留三呼。灸一壯。明堂、素註皆灸三壯。一法。横刺入三分。可灸五壮。主熱病不汗。耳鳴頸腫。指痛不能握掌。本節紅腫。手指癢麻。手心發熱。
後谿
穴在小指外側本節後陷中。廣註。當握拳取。掌横紋尖凸處。手太陽脉所注爲兪。木。小腸虚。補之。八法。通督脉。配申脉爲夫。銅人。針一分。留三呼。灸一壯。素註同。一法。横刺向掌心去六分。可灸七壯。主癲狂癇●。脾寒久瘧。時疫黄疸。目翳項強。肘臂攣急。小便赤濇。
上腕。出踝中。歴腕骨
穴在手外側腕前起骨下陷中。廣註。後谿後二寸。掌鋭骨前下角腕側縫中。手太陽脉所過爲原。小腸虚實皆抜之。銅人。針二分。留三呼。灸三壯。素註同。一法。可横刺五分。灸七壯。針不宜深。深則令人小便脱。主疸症渾身發黄。手腕無力。指攣臂痛。亦主熱病不得汗。脇痛不得息。目涙目翳。痎瘧瘈瘲。耳鳴頭疼。
陽谷
穴在手外側腕中。兌骨下陷間。廣註。當是鋭骨之下大筋下。取法頗同腕骨。手太陽脉所行爲經。火。素註。灸三壯。刺二分。留三呼。一法。刺入一分。沿皮向前透腕骨。主癲狂。熱病汗不出。耳鳴聾。頸強戻。頷腫脇痛。上下牙疼。臂外側痛。小兒瘈瘲。舌強不能吮乳。
養老
穴在手踝骨上有空。再後一寸陷中。廣註。合居陽谷後一寸五分。手太陽之郄。銅人。針三分。灸三壯。素註同。一法。横刺入五分。灸七壯。主肘外廉紅腫。肩臂痠麻。冷風疼痛。目視不明。
直上循臂骨下廉。出肩解。繞肩胛。交肩上。(靈樞經。直循臂骨下廉。出肘内側兩筋之間。上循臑外後廉。出肩解。甲乙經與靈樞同。惟兩筋之間。作兩骨之間。)
要旨論云。脊兩旁爲膂。膂上兩骨爲肩解。下成之骨爲肩胛。一名膊也。此經前已至養老穴矣。乃自養老上循臂骨下廉支正。
穴在腕後五寸。廣註。合居養老斜上四寸。手太陽絡。別走少陰。銅人。針三分。灸三壯。素註同。明堂灸五壯。一法。刺入一分。沿皮向前一寸。可灸七壯。主肘攣手指不能握。熱病先腰項痠。七情所傷。驚恐悲憂。癲狂勞弱。消渇之症。實則節弛肘痠。瀉之。虚者生疣痂疥。補之。
出肘内側兩骨之間。歴小海。
穴在肘内大骨外。去肘端五分陷中。廣註。須屈肘向頭取之。一法。叉手于腰。四指向前。大指向後。於肘尖量上去一寸。中取天井。天井外旁五分。乃取小海。須挿手腰間。方可下針。手太陽脉所入爲合。土。小腸實。瀉之。素註。刺二分。留七呼。灸三壯。一法。刺五分。灸七壯。主肩項瘰癧。肩肘臂外廉後痛。耳聾齦腫。癇發羊鳴。
上循臑外後廉。行手陽明、少陽之外上肩。循肩貞
穴在肩曲胛下。兩骨解間。肩顒後陷中。銅人。針五分。素註。針八分。灸三壯。主耳鳴聾。缺盆中痛。手麻木通不擧。又法。直刺二寸五分。治肩骨一點大疼。宜單瀉之。或彈針出血。灸之。亦立愈。
臑兪
穴在挟肩髎(手少陽穴。在肩端臑上。斜擧臂有空。)後大骨下。胛上廉陷者中。擧臂取之。廣註。肩貞下一寸五分是。手太陽、陽蹻、陽維之會。銅人。針八分。灸三壯。素註同。一法。刺一分。可灸二七壯。主臂痠無力。肩痛引胛。
天宗
穴在秉風後大骨下陷中。廣註。當是肩板骨下陷中。銅人。灸三壯。針五分。留六呼。素註。刺三分。一法。直刺五分。可灸二七壯。主肩胛痠疼。肘臂外後廉痛。
秉風
穴在天髎(穴屬手少陽。左肩缺盆中。上毖骨際。肩壅肉上。約與大杼間寸許。)外肩上小顒後。擧臂有空。廣註。合是天宗前來一寸。夾肩髎外。擧臂有空。手太陽、陽明、少陽、足少陽之會。銅人。針五分。灸五壯。素註同。主肩胛疼痛。項強不得回顧。腠理不得緻密。風邪易入。欬嗽頑痰。
曲垣
穴在肩中央曲胛陷中。按之應手痛。廣註。須取肩中高骨下。一云。按之有脉應手。銅人。灸三壯。針五分。明堂。針八分。素註同。灸可十壯。一法。直刺五分。灸七壯。主肩胛拘急痛悶。
肩外兪
穴在肩胛上廉。去脊三寸陷中。廣註。肩柱之下。胛骨之上。擧天髎相親合。平開大椎三寸。銅人。針六分。灸三壯。素註同。一法。平刺三分。可灸七壯。主肩背寒痛徹肘。頸項強急。
肩中兪。
穴在肩胛内廉。去脊二寸陷中。廣註。當是大椎旁開二寸。銅人。針三分。留七呼。灸十壯。素註。針六分。灸三壯。主寒熱勞嗽。肩胛痛疼。
乃上會大椎。(督穴。在脊第一椎。)因左右相交於兩肩之上。
入缺盆絡心。循咽下膈。抵胃屬小腸。(靈樞經、甲乙經。入缺盆絡心。)
自交肩上入缺盆。循肩向腋下行。當膻中之分絡心。循胃系下膈。過上脘(任穴。在臍上五寸。)中脘(亦任穴。在臍上四寸。)抵胃下。行任脉之外。當臍上二寸之分。以會屬於小腸也。
其支別者。從缺盆循頸上頬。至目鋭眥。却入耳中。(靈樞經。其支者。別從缺盆循頸。)
要旨論云。目外角爲栄鋭眥。前經已入缺盆。下行而屬小腸矣。此支者。別從缺盆。循頸之天窗(一名天籠〔窗籠〕)
穴在頸大筋前曲頬下。扶突(手陽明穴。在結喉旁開三寸。)後。動脉應手陷中。廣註。大筋者。風池前之大筋也。蓋此穴在風池、翳風之間。銅人。灸三壯。針三分。素註。針六分。一法。横刺入三分。主頭痛。肩胛引項不得顧。喉痺鼠瘻。頬腫暴瘖。
天容
穴在耳下曲頬後。廣註。約去頬分許陷中。去天窗之後。天牖之前。結喉旁開□□。素註。針一寸。灸三壯。一云。針三分。禁灸。主喉痺寒熱。咽中如梗。頸項癰癭瘰癧。強不可顧。胸滿氣逆。
上頬。抵顴髎。
穴在面頬骨下廉。兌骨端陷中。廣註。法宜上直瞳子髎是。手少陽、太陽之會。銅人。針二分。素註。針三分。禁灸。主天弔風。口眼喎斜■動。并■腫齒疼。
上至目鋭眥。過瞳子窌。(穴屬足少陽。在目外眥五分。手太陽、少陽、足少陽之會。)却入耳中。循聴宮而終也。
穴在耳中。珠子大如赤豆。手太陽、手足少陽之會。謂之宮者。蓋言此穴深居於耳輸之内也。珠子如赤豆者。耳郭之内。又有一郭若碗。沿其正中。上有小核。如赤豆子大。得此核者是。三脉之會。交結於此。故有此核也。銅人、甲乙皆針三分。明堂、素註。針一分。灸三壯。炷如麥。主耳虚鳴癢。或閉塞無聞。或耳出清汁。
其支者。別頬上■抵鼻。至目内眥。(靈樞經、甲乙經皆云。抵鼻至目内眥。斜絡于顴。)
要旨論云。目下爲■。目大角爲内眥。前支已入耳中。此又支而別行。循頬上■抵鼻。至目内眥睛明穴。(屬足太陽)以交於足太陽。故足太陽膀胱經。起於目内眥也。
是動。則病嗌痛頷腫。不可以顧。肩似拔。臑似折。是主液所生病者。耳聾目黄頬腫。頸頷肩臑肘臂外後廉痛。爲此諸病。盛則瀉之。虚則補之。熱則疾之。寒則留之。陷下則灸之。不盛不虚。以經取之。盛者。人迎大再倍于寸口。虚者。人迎反小于寸口也。